胎心異常可能由母體缺氧、臍帶受壓、胎盤功能不全、胎兒窘迫、先天性心臟病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吸氧治療、改變體位、藥物干預、緊急剖宮產、新生兒心臟手術等方式處理。
1、母體缺氧:孕婦貧血或呼吸系統疾病可能導致血氧飽和度下降,胎兒供氧不足。輕度缺氧可通過左側臥位、鼻導管吸氧改善,重度需住院監測。孕婦需定期檢測血紅蛋白,貧血者補充鐵劑和維生素C。
2、臍帶受壓:臍帶繞頸或真結會造成血流受阻,胎心出現變異減速。改變體位如膝胸臥位可能緩解壓迫,持續異常需超聲評估。臍動脈血流指數異常時,建議每天三次胎動計數配合胎心監護。
3、胎盤功能不全:妊娠高血壓或糖尿病引發的胎盤鈣化影響養分輸送。低分子肝素可改善胎盤血流,配合阿司匹林抗凝治療。孕婦需控制血壓血糖,每周兩次胎心監護和臍血流監測。
4、胎兒窘迫:宮內感染或生長受限導致酸中毒,胎心基線變異消失。靜脈輸注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糖皮質激素促胎肺成熟。出現晚期減速或正弦波型需立即終止妊娠,進行緊急剖宮產術。
5、先天性心臟病:胎兒心臟結構異常如室間隔缺損引發心律失常。產前超聲心動圖可確診,出生后需進行動脈導管結扎術或室缺修補術。孕中期需完成胎兒心臟篩查,復雜先心病需在多學科團隊監護下分娩。
孕婦應保持每日30分鐘散步等適度運動,飲食增加牛肉、菠菜等富鐵食物,控制鹽分攝入預防水腫。睡眠時采用左側臥位改善子宮供血,每日固定時間記錄胎動,胎心監護異常時避免平躺并立即就醫。妊娠28周后建議每周進行胎心監護,合并癥患者需增加監測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