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癌可能由隱睪癥、家族遺傳、激素異常、睪丸損傷、HIV感染等原因引起,早期表現為無痛性睪丸腫塊、陰囊墜脹感等癥狀。
1、腫塊特征:
睪丸癌典型表現為單側睪丸無痛性硬結,質地堅硬如卵石,邊界模糊。腫塊多位于睪丸下極或側面,觸診時與正常睪丸組織分界不清。約20%患者伴隨睪丸鈍痛或下腹牽涉痛,易被誤診為附睪炎。
2、伴隨癥狀:
疾病進展可能出現陰囊皮膚紅腫、靜脈曲張等繼發改變。10%-15%患者因腫瘤分泌HCG激素出現男性乳房發育。晚期可發生腰背部疼痛提示腹膜后淋巴結轉移、呼吸困難肺轉移等全身癥狀。
3、病理分型:
精原細胞瘤占60%,表現為均質灰白色腫塊;非精原細胞瘤包含胚胎癌、畸胎瘤等亞型,切面多呈雜色囊實性。絨毛膜癌雖罕見但侵襲性強,常伴明顯出血壞死灶。
4、影像學表現:
超聲檢查顯示低回聲團塊伴血流信號增強,CT可評估腹膜后淋巴結轉移情況。腫瘤標記物如甲胎蛋白AFP、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升高具有診斷價值。
5、鑒別體征:
需與睪丸鞘膜積液透光試驗陽性、附睪結核竇道形成、睪丸扭轉突發劇痛區分。隱睪患者癌變風險增高5-10倍,腹股溝區觸及腫塊應高度警惕。
建議每月進行睪丸自檢,采用站立位觸診比對雙側睪丸大小與質地。日常避免睪丸外傷,穿著寬松內褲減少局部壓迫。確診后需根據病理類型選擇根治性睪丸切除術,配合順鉑、依托泊苷、博來霉素等化療方案。術后定期監測腫瘤標志物,五年生存率早期可達95%以上。保持適度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飲食注意增加西蘭花、番茄等抗氧化食物攝入,限制紅肉及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