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結核可能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通常表現為局部腫塊、疼痛、腺體功能障礙、皮膚瘺管形成、低熱等癥狀。
1、局部腫塊:
涎腺結核早期常見單側腺體無痛性腫大,質地中等偏硬,邊界模糊。腫塊多位于腮腺或頜下腺,可能伴隨周圍淋巴結腫大。觸診時腫塊活動度差,與周圍組織輕度粘連。部分患者腫塊表面皮膚呈暗紅色,提示炎癥反應。
2、疼痛癥狀:
疾病進展期可出現間歇性鈍痛,咀嚼時加重。疼痛多從腺體區放射至耳部或頸部,夜間較為明顯。約30%患者伴隨壓痛感,急性期可能突發劇烈疼痛伴局部皮膚發熱。疼痛程度與結核病灶范圍呈正相關。
3、腺體功能障礙:
受累涎腺分泌功能下降導致口干癥狀,進食時患側腺體腫脹更顯著。導管受壓時可見唾液排出減少,擠壓腺體可見渾濁分泌物。長期病變可能造成永久性腺體萎縮,需警惕繼發口腔干燥綜合征。
4、皮膚瘺管形成:
晚期病例常見皮膚破潰形成竇道,排出干酪樣壞死物或膿性分泌物。瘺管周圍皮膚呈潛行性破壞,邊緣不規則,基底為肉芽組織。愈合后遺留星狀瘢痕,可能反復發作。頜下腺結核更易形成經皮膚瘺管。
5、全身癥狀:
部分患者伴隨午后低熱、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典型結核中毒癥狀。體溫多在37.5-38℃波動,兒童可能出現高熱。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沉增快,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合并肺結核時出現咳嗽、咯血等呼吸道癥狀。
涎腺結核患者需保證高蛋白飲食如雞蛋、魚肉,補充維生素C豐富的柑橘類水果。急性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口腔清潔。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避免過度疲勞。出現持續腺體腫大或瘺管應盡早就醫,規范抗結核治療需持續6-9個月,常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藥物聯合方案。治療期間定期監測肝功能,觀察藥物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