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癥與暴躁癥可通過情緒特征、持續時間、伴隨癥狀、病因機制及治療方式進行區分。狂躁癥通常由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因素、神經遞質失衡等引起;暴躁癥多與壓力、人格特質、環境刺激相關。
1、情緒特征:
狂躁癥表現為持續高漲或易激惹情緒,伴有過度自信、思維奔逸;暴躁癥以突發憤怒為主,情緒波動短暫且針對特定事件。前者可能持續數周,后者通常在數小時內消退。
2、伴隨癥狀:
狂躁癥常伴隨睡眠需求減少、過度消費、冒險行為等;暴躁癥多出現攻擊性言行、軀體緊張感。狂躁癥可能與多巴胺過度活躍有關,暴躁癥通常由杏仁核過度反應引發。
3、持續時間:
狂躁發作需滿足至少1周病程標準,暴躁情緒多在應激事件后爆發且不超過24小時。前者屬于心境障礙范疇,后者更接近情緒調節障礙。
4、病因機制:
狂躁癥存在家族遺傳傾向,腦部影像學可見前額葉功能異常;暴躁癥與后天習得行為模式相關,社會環境因素占比較高。兩者在血清素水平上均有異常表現。
5、治療方式:
狂躁癥需心境穩定劑如碳酸鋰、丙戊酸鈉聯合心理治療;暴躁癥采用認知行為療法配合應激管理訓練。嚴重狂躁發作可能需電休克治療,暴躁癥極少需要住院干預。
日常護理中,狂躁癥患者需建立規律作息并避免酒精刺激,暴躁癥人群可通過正念冥想、有氧運動調節情緒。建議杏仁、三文魚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攝入,每周進行3次30分鐘以上快走或游泳。當出現自傷傾向或社會功能嚴重受損時,需立即尋求精神科專業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