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體感染是由支原體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可能由飛沫傳播、性接觸傳播、免疫力低下、繼發感染、慢性炎癥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對癥處理、免疫調節、環境隔離、并發癥預防等方式干預。
1、飛沫傳播:支原體肺炎主要通過患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保持室內通風、佩戴口罩可降低感染風險,兒童及老年人需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感染后表現為陣發性干咳、低熱,治療首選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2、性接觸傳播:生殖支原體可通過性行為傳播,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或盆腔炎。安全性行為可有效預防,感染者需與伴侶共同治療。臨床癥狀包括尿痛、分泌物增多,治療藥物多選用多西環素、莫西沙星等,療程需足量完成。
3、免疫防御薄弱:艾滋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易發生支原體反復感染。加強營養攝入如蛋白質、維生素A/C,規律作息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合并其他病原體感染時需進行聯合藥敏試驗,避免耐藥性產生。
4、繼發感染風險:支原體感染可能繼發中耳炎、鼻竇炎等并發癥。出現耳痛、膿涕等癥狀時應及時進行影像學檢查,治療需聯合頭孢類抗生素。慢性鼻炎患者可每日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減少病原體定植。
5、慢性炎癥誘發:反復泌尿系統感染可能造成支原體隱匿性感染。定期進行尿常規和病原體培養檢測,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配合溫水坐浴。治療周期較長者需監測肝腎功能,避免藥物不良反應。
支原體感染預防需注重個人衛生與適度運動平衡,建議每日進行3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飲食增加富含鋅的牡蠣、堅果和含維生素E的菠菜、鱷梨。呼吸道感染者可飲用羅漢果茶緩解咽干,泌尿系統感染者需保持每日2000ml飲水。護理期間注意觀察體溫變化與癥狀演變,學齡兒童患者建議隔離至癥狀消失后48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