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后面長小牙可通過拔除術、正畸牽引、觀察隨訪、口腔清潔干預、咬合調整等方式處理。這種情況通常由智齒阻生、乳牙滯留、多生牙發育、牙列擁擠或恒牙異位萌出等原因引起。
1、拔除術:
阻生智齒或無法保留的多生牙建議手術拔除。口腔外科醫生會評估牙齒位置與神經管關系,采用微創拔牙技術減少創傷。術后需咬棉球止血30分鐘,24小時內避免漱口或劇烈運動。阻生牙拔除后可能出現暫時性張口受限,通常3-5天緩解。
2、正畸牽引:
對于有保留價值的異位恒牙,可采用正畸牽引使其歸位。通過粘接托槽配合彈性裝置,施加30-50克輕力緩慢移動牙齒。整個過程需6-12個月,期間需定期調整矯治器。牽引成功率與牙齒傾斜角度相關,超過45度時效果可能受限。
3、觀察隨訪:
無癥狀的乳牙滯留可暫不處理,每半年拍攝曲面斷層片監測恒牙發育。約60%的乳牙會自然脫落,若12歲后仍未脫落且影響恒牙萌出,則需干預。隨訪期間應重點檢查滯留牙的牙根吸收程度及鄰面齲壞情況。
4、口腔清潔:
使用單束刷清潔異位牙鄰面,配合沖牙器清除食物嵌塞。含0.12%氯己定漱口水可減少牙齦炎癥風險,每日兩次連續使用不超過2周。對于正畸患者,推薦使用V型牙線清理托槽周圍菌斑,降低釉質脫礦概率。
5、咬合調整:
存在早接觸點時需進行選擇性調磨,每次去除不超過0.5毫米釉質。對于深覆合病例可制作咬合墊,分散異常咬合力。夜間磨牙患者建議佩戴硬質頜墊,減少對異位牙的異常磨損。
日常應增加奶制品和綠葉蔬菜攝入,補充牙齒發育所需的鈣質與維生素D。避免用長牙側咀嚼硬物,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出現牙齦腫脹或自發疼痛時,提示可能存在感染,需及時就診。兒童患者建議每3-6個月進行咬合發育評估,成人每年至少一次全口牙周檢查。保持每日兩次巴氏刷牙法,配合牙間隙清潔工具維護口腔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