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折后多數情況下可以恢復,但恢復程度與年齡、骨折類型及基礎疾病密切相關。
1、影響恢復的關鍵因素:
老年人骨骼愈合速度較慢,主要與骨質疏松、血液循環減弱有關。閉合性骨折若及時固定,通常6-12周可初步愈合;開放性骨折或關節內骨折需更長時間。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基礎病,否則可能延遲愈合。恢復期間需定期復查X光片觀察骨痂形成情況。
2、不同階段的干預措施:
急性期需制動固定,采用石膏或支具保護。穩定性骨折可保守治療,移位明顯的骨折需手術復位,常用髓內釘、鋼板螺釘等內固定方式。康復期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漸進式負重訓練,早期以被動關節活動為主,后期加入抗阻力練習。疼痛管理可選用非甾體抗炎藥,但需注意胃腸道副作用。
3、特殊情況的處理:
髖部骨折需評估手術風險,術后48小時內需預防深靜脈血栓。脊柱壓縮性骨折可考慮椎體成形術,但重度骨質疏松患者需謹慎。長期臥床者需每2小時翻身預防壓瘡,同時進行呼吸訓練避免肺部感染。
日常需保證每日1000mg鈣質和800IU維生素D攝入,推薦食用乳制品、深綠色蔬菜。康復期每周3次30分鐘水中步行訓練可減少關節負擔。臥室及衛生間需安裝防滑扶手,選擇硬板床墊維持脊柱生理曲度。心理上需避免焦慮情緒,家屬應協助記錄疼痛變化及功能恢復進度,定期與康復醫師溝通調整方案。夜間起床遵循"三個30秒"原則以防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