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可能由細菌感染、性傳播疾病、宮腔手術操作、不良衛生習慣、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危害包括不孕癥、慢性盆腔痛、異位妊娠、盆腔膿腫、月經紊亂等。
1、不孕癥:
盆腔炎反復發作可能導致輸卵管粘連或堵塞,阻礙精卵結合。炎癥反應破壞輸卵管纖毛功能,影響受精卵運輸。約10%-15%患者因輸卵管性不孕需接受輔助生殖技術。
2、慢性盆腔痛:
盆腔組織長期炎癥刺激可引發持續下腹墜脹痛,疼痛程度與體位變化相關。約25%患者疼痛持續超過6個月,可能與盆腔充血、神經敏感化有關,需結合物理治療和藥物干預。
3、異位妊娠:
輸卵管炎性狹窄使受精卵無法正常到達宮腔,著床于輸卵管等異常部位。盆腔炎患者異位妊娠風險增加6-10倍,嚴重者可導致輸卵管破裂出血,需緊急手術處理。
4、盆腔膿腫:
化膿性細菌感染形成輸卵管卵巢膿腫,表現為高熱、劇烈腹痛及腹膜刺激征。超聲檢查可見混合性包塊,需靜脈注射頭孢曲松聯合多西環素,必要時行腹腔鏡引流。
5、月經紊亂:
炎癥影響卵巢功能導致黃體功能不足,出現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等癥狀。子宮內膜容受性改變可能伴隨排卵障礙,需監測基礎體溫和激素水平。
日常需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盆浴和使用刺激性洗劑。規律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飲食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西蘭花等抗氧化食物。急性期臥床休息時采用半臥位促進炎性分泌物引流,慢性期可嘗試中藥保留灌腸。出現持續發熱或劇烈腹痛應立即就醫,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導致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