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自免肝的治療藥物主要有潑尼松、硫唑嘌呤、布地奈德等。藥物選擇需根據病情活動度、肝功能損傷程度及患者個體差異決定,通常需聯合免疫抑制治療與保肝藥物。
1、潑尼松:
潑尼松是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通過抑制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減輕肝臟炎癥。作為一線治療藥物,適用于疾病活動期患者,可快速改善肝功能指標。長期使用需監測骨質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需遵醫囑逐步調整劑量。
2、硫唑嘌呤:
硫唑嘌呤為免疫抑制劑,常與潑尼松聯用以減少激素用量。通過抑制淋巴細胞增殖降低自身抗體產生,適用于維持治療階段。用藥期間需定期檢查血常規和肝功能,警惕骨髓抑制或感染風險。
3、布地奈德:
布地奈德是第二代糖皮質激素,局部抗炎作用強而全身副作用較小。適用于輕中度自免肝患者或對傳統激素不耐受者。需注意該藥經肝臟代謝,嚴重肝硬化患者可能需調整劑量。
4、嗎替麥考酚酯:
嗎替麥考酚酯作為二線免疫抑制劑,用于對硫唑嘌呤無效或不耐受患者。通過選擇性抑制T/B淋巴細胞發揮作用,可能改善難治性病例的預后。需警惕胃腸道反應及機會性感染風險。
5、熊去氧膽酸:
熊去氧膽酸是輔助治療的保肝藥物,可改善膽汁淤積癥狀并保護肝細胞膜。雖不能替代免疫抑制劑,但能緩解瘙癢等并發癥。合并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時療效更顯著。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需終身隨訪管理,除規范用藥外應保持低脂高蛋白飲食,避免飲酒及肝毒性藥物。適量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代謝,但需避免過度疲勞。定期監測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及自身抗體水平,出現乏力加重或黃疸應及時復診。合并骨質疏松風險者需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并接受骨密度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