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骨卡喉可通過鑷子取出、內鏡手術、抗感染藥物如阿莫西林、頭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方式處理,通常由進食過快、咀嚼不充分、咽喉結構異常、魚刺形態尖銳、炎癥反應等因素引起。
1、生理性因素:進食時注意力分散或速度過快易導致魚刺誤咽。建議立即停止進食,嘗試輕咳或用清水漱口,部分細小魚刺可隨氣流咳出。避免強行吞咽食物試圖帶下魚刺,可能造成二次損傷。
2、病理性因素:慢性咽炎患者咽喉黏膜腫脹更易滯留異物。可能與咽喉狹窄、食管憩室等結構異常有關,通常表現為吞咽疼痛、唾液帶血等癥狀。需喉鏡檢查明確位置,表面麻醉后使用喉鉗取出。
3、異物處理:卡頓超過2小時需耳鼻喉科急診處理。醫生會根據深度選擇間接喉鏡、纖維喉鏡或食管鏡取出,對于貫穿黏膜的魚刺需配合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避免繼發縱隔感染。
4、藥物應用:術后存在黏膜損傷時可短期使用抗生素。阿莫西林針對鏈球菌感染,頭孢克肟覆蓋常見口腔菌群,左氧氟沙星適用于青霉素過敏者。配合康復新液含漱促進黏膜修復。
5、并發癥預防:穿透性損傷可能引發頸部膿腫。出現發熱、頸部腫脹需CT檢查,嚴重者需切開引流。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延長抗感染療程至7-10天。
日常飲食應選擇鱈魚、鱸魚等少刺魚類,烹飪時徹底去除魚鰭和脊椎骨。發生卡喉后避免醋軟化等土法,及時就醫可降低穿孔風險。術后24小時進食溫涼流質,恢復期補充維生素C促進傷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