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治療難度取決于感染程度和并發癥情況,可通過抗生素治療、靜脈營養支持、免疫調節、生命體征監測、并發癥管理等方式干預。該病通常由母體感染、早產低體重、醫療器械污染、皮膚屏障缺陷、免疫功能不成熟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療:
針對病原體選擇敏感抗生素是核心措施,常用藥物包括青霉素類、頭孢曲松、阿米卡星。治療前需進行血培養和藥敏試驗,療程通常持續10-14天。嚴重感染需聯合用藥,并監測肝腎功能避免藥物毒性。
2、營養支持:
腸外營養可提供足夠熱量和蛋白質,靜脈輸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劑維持代謝需求。母乳喂養需評估母親感染狀態,必要時采用巴氏消毒母乳或配方奶。每日監測體重變化和電解質平衡。
3、免疫調節: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中和細菌毒素,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能提升中性粒細胞數量。早產兒可考慮輸血糾正貧血,維持血紅蛋白>120g/L。嚴格消毒隔離措施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4、生命監護:
持續監測心率、呼吸、血壓和血氧飽和度,每4小時記錄體溫變化。出現呼吸窘迫需氧療或無創通氣,循環衰竭時應用多巴胺維持血壓。每日評估意識狀態和肌張力等神經系統表現。
5、并發癥管理:
化膿性腦膜炎需延長抗生素療程至21天,感染性休克需液體復蘇和血管活性藥物。多器官功能障礙需血液凈化治療,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需禁食和胃腸減壓。DIC患者需補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新生兒敗血癥護理需維持24-26℃中性溫度環境,母乳喂養者母親需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康復期可進行撫觸和被動運動訓練,定期隨訪聽力視力及神經發育。預防重點在于產前B族鏈球菌篩查、嚴格手衛生和無菌操作技術,高危新生兒出生后建議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現喂養困難、黃疸加重或嗜睡等癥狀需立即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