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陽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性接觸傳播、醫源性傳播和密切生活接觸傳播五種途徑傳染。
1、血液傳播:
乙肝病毒可通過破損皮膚或黏膜接觸感染者的血液傳播。常見于共用注射器、紋身器具消毒不徹底、輸血或血制品篩查不嚴等情況。病毒在體外存活能力強,微量血液即可造成感染,醫務人員職業暴露也屬高風險行為。
2、母嬰傳播:
攜帶乙肝病毒的孕婦在分娩過程中,胎兒接觸母血或陰道分泌物可能導致感染。宮內感染發生率約5%-10%,未采取阻斷措施時母嬰傳播率可達90%。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斷。
3、性接觸傳播:
無防護性行為中,精液、陰道分泌物含病毒可通過黏膜微小損傷進入血液循環。多性伴侶、男男性行為者感染風險顯著增高。正確使用安全套能降低80%以上傳播風險。
4、醫源性傳播:
醫療器械如牙科器械、內窺鏡等消毒不合格時可能成為傳播媒介。透析患者、多次手術史人群需特別注意。我國自2010年全面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后,該途徑傳播已大幅減少。
5、密切接觸傳播:
同住者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物品存在風險。日常共餐、擁抱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不會傳播。唾液中的病毒含量極低,經口傳播需口腔存在開放性傷口。
預防乙肝傳播需多管齊下:新生兒普遍接種疫苗是根本措施,醫務人員應嚴格執行標準防護,性行為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物品。意外暴露后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提供緊急保護。定期檢測乙肝五項能早期發現感染,攜帶者每6-12個月需檢查肝功能與病毒載量。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量優質蛋白如魚肉豆類、多食深色蔬菜有助于維持免疫力,避免飲酒減輕肝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