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通常建議連續補充3-6個月后暫停1-2個月,具體需根據血清25OHD檢測結果、個體缺乏程度及醫生指導調整。影響因素包括基礎缺乏水平、日照時間、飲食攝入量、吸收代謝能力等。
1、檢測指導:
維生素D的補充周期應以血清25OHD濃度作為核心依據。成人維持30-50ng/ml為理想范圍,若檢測值低于20ng/ml需持續補充3個月后復查;達到30ng/ml以上可考慮減量或間斷補充。兒童、孕婦及老年人需更頻繁監測,建議每3個月檢測一次。
2、基礎缺乏程度:
重度缺乏者<10ng/ml需每日補充2000-5000IU持續8-12周,后調整為維持劑量;輕度缺乏者10-20ng/ml每日1000-2000IU補充3個月。長期缺乏可能導致骨質疏松風險增加2-3倍,需延長強化期。
3、日照與飲食:
夏季每日裸露四肢曬太陽15-30分鐘可自行合成約400-1000IU維生素D,此時可酌情減少補充劑量。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三文魚每100克含570IU、蛋黃每個約40IU可輔助維持水平,但難以滿足每日600-800IU的推薦攝入量。
4、特殊人群調整:
肥胖人群因脂肪組織 sequestration 效應需增加20-40%劑量;克羅恩病等吸收障礙患者建議采用水溶性制劑;老年人皮膚合成能力下降50%需長期維持補充。孕婦全程需保持30ng/ml以上以預防胎兒骨骼發育異常。
5、暫停周期:
常規補充6個月后建議暫停4-8周以避免潛在蓄積毒性,但每日劑量≤2000IU時罕見中毒風險。暫停期間應通過日照和飲食維持,重新開始前需檢測血清水平。肝腎功能異常者需縮短補充周期并密切監測血鈣水平。
維生素D補充期間建議搭配維生素K2每日100-200μg促進鈣質定向沉積,避免血管鈣化。冬季或室內工作者可延長補充周期,但全年持續補充時需選擇間歇給藥方案如每周50000IU替代每日劑量。定期檢測血鈣、尿鈣及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可更全面評估代謝狀態,出現頭痛、嗜睡等疑似中毒癥狀應立即停藥就醫。合并使用抗癲癇藥物或糖皮質激素時,維生素D需求量可能增加2-3倍,需在醫生指導下個性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