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小便失禁可通過盆底肌訓練、膀胱訓練、藥物治療、電刺激療法、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該癥狀通常由盆底肌松弛、膀胱過度活動、尿道括約肌損傷、神經系統病變、激素水平變化等原因引起。
1、盆底肌訓練:
凱格爾運動是改善壓力性尿失禁的核心方法,通過有節律地收縮肛門和陰道周圍肌肉群,增強盆底肌張力。每日堅持3組、每組10-15次收縮,持續6-8周可見效。訓練時需避免腹部用力,重點感受盆底肌的獨立收縮。對于產后女性,建議分娩后42天開始系統訓練。
2、膀胱訓練:
建立規律排尿時間表,從每小時排尿逐漸延長至2-3小時一次,重建膀胱儲尿功能。記錄排尿日記監測飲水量與漏尿次數,避免攝入咖啡因等利尿物質。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采用"尿急控制技巧",遇尿意時保持靜止并深呼吸,待緊迫感消退后緩步如廁。
3、藥物治療:
M受體拮抗劑如索利那新可緩解膀胱過度活動,增加儲尿容量。絕經后女性局部使用雌激素軟膏能改善尿道黏膜萎縮。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重攝取抑制劑度洛西汀對混合型尿失禁有效。需注意藥物可能引發口干、便秘等副作用,需嚴格遵醫囑調整劑量。
4、電刺激療法:
通過陰道或肛門電極發射低頻電流,被動激活盆底肌纖維收縮。每周2-3次治療,12次為完整療程,適合肌力極弱無法自主訓練者。生物反饋治療結合肌電監測設備,可直觀指導患者掌握正確收縮技巧。該療法對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有獨特優勢。
5、手術治療:
中重度壓力性尿失禁可考慮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采用聚丙烯吊帶加強尿道支撐。膀胱頸懸吊術適用于解剖結構嚴重異常者。術后需避免重體力勞動3個月,注意預防尿路感染。微創手術創傷小,但存在吊帶侵蝕、排尿困難等并發癥風險。
建議每日飲水控制在1500-2000毫升,分次少量飲用,睡前2小時限水。選擇瑜伽、游泳等低沖擊運動,避免跳繩、跑步等增加腹壓的活動。穿著透氣棉質內褲,使用專用吸水護墊預防皮膚刺激。體重指數超過24者需減重,長期便秘者需增加膳食纖維。癥狀持續加重或伴隨血尿、腰痛時需及時泌尿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