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胎兒娩出后,子宮需要通過收縮來關閉胎盤剝離面的血管,若收縮力不足,血管無法有效閉合,可能引發持續性出血。
宮縮乏力的高危因素:
產程延長、多胎妊娠、羊水過多等可能過度拉伸子宮肌纖維,降低收縮效率。精神過度緊張或體力消耗過大也會干擾神經內分泌調節,影響子宮收縮功能。合并貧血、妊娠期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時,子宮肌層供氧不足,收縮能力進一步減弱。
臨床表現與識別:
典型表現為胎兒娩出后陰道流血量增多,血液呈暗紅色伴有血塊,觸診子宮體柔軟、輪廓不清。出血量超過500毫升或伴有面色蒼白、脈搏增快等休克征象時需緊急處理。需與產道裂傷、胎盤殘留等其他出血原因進行鑒別。
預防與處理措施:
產前糾正貧血,控制妊娠期并發癥可降低風險。分娩時避免過度使用縮宮素,第二產程指導正確用力。發生宮縮乏力時可按摩子宮底,使用縮宮素類藥物促進收縮,必要時采用宮腔填塞或血管介入止血。產后2小時內需密切監測出血量及生命體征。
產后飲食宜選擇高鐵高蛋白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促進血紅蛋白合成。早期下床活動有助于惡露排出,但需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保持會陰清潔,觀察惡露顏色及氣味變化,出現發熱或異常出血需及時就醫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