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失禁可能由肛門括約肌損傷、神經系統(tǒng)疾病、直腸脫垂、炎癥性腸病、老年性退化等原因引起。
1、括約肌損傷:
分娩撕裂、肛瘺手術等直接損傷肛門內外括約肌結構,導致肌肉收縮功能下降。外傷或痔瘡切除術也可能造成醫(yī)源性損傷,表現(xiàn)為無法自主控制排便。輕度損傷可通過生物反饋訓練改善,嚴重者需手術修復。
2、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發(fā)性硬化等疾病影響支配肛門括約肌的神經傳導。脊髓損傷或腦卒中患者可能出現(xiàn)中樞控制障礙,伴隨會陰部感覺減退。需針對原發(fā)病治療,配合電刺激療法。
3、直腸脫垂:
直腸黏膜或全層經肛門脫出導致括約肌持續(xù)拉伸松弛,常見于長期便秘患者。脫垂組織反復摩擦易引發(fā)潰瘍,加重控便困難。輕癥采用提肛運動,重度需行直腸固定術。
4、腸道炎癥:
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慢性炎癥導致直腸敏感性異常,急迫性失禁多見。炎癥反復發(fā)作可形成瘢痕組織,影響直腸儲便功能。需控制炎癥活動期,必要時使用止瀉藥物。
5、退行性改變:
老年人盆底肌群萎縮、結締組織彈性下降,靜息狀態(tài)下肛門壓力降低。常合并前列腺增生或子宮脫垂等盆腔疾病,夜間失禁發(fā)生率較高。建議加強凱格爾運動,使用吸水護理用品。
日常需保持膳食纖維攝入每日25-30克,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時排便訓練建立條件反射;穿著透氣棉質內褲預防皮膚刺激;進行提肛運動每日3組,每組15次增強肌力;嚴重失禁者可咨詢醫(yī)生使用肛門塞等輔助器具??刂苹A疾病如糖尿病血糖達標,定期評估肛門直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