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可能由病毒感染、藥物損傷、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謝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病毒治療、戒酒護肝、免疫抑制治療、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方式干預。
1、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是導致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原體。病毒直接攻擊肝細胞引發大面積壞死,臨床表現為黃疸迅速加深、凝血功能障礙。早期使用恩替卡韋等抗病毒藥物可抑制病毒復制,重癥需聯合血漿置換清除炎癥介質。
2、藥物損傷:
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服用占藥物性肝衰竭的40%以上,其代謝產物N-乙酰對苯醌亞胺耗竭谷胱甘肽導致肝細胞死亡。異煙肼、抗癲癇藥等也可引起特異質反應。及時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是關鍵治療手段。
3、酒精性肝病:
長期酗酒導致肝細胞脂肪變性、炎癥壞死,最終發展為酒精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常出現腹水、肝性腦病等門脈高壓表現。嚴格戒酒配合維生素B族補充、糖皮質激素治療可改善預后。
4、自身免疫性肝炎:
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肝細胞引發慢性炎癥,多見于中年女性。血清抗核抗體陽性伴球蛋白升高是特征,肝活檢可見界面性肝炎。潑尼松聯合硫唑嘌呤的免疫抑制方案能有效控制病情進展。
5、代謝異常:
Wilson病等遺傳代謝缺陷可導致銅離子在肝臟沉積引發急性肝衰竭,表現為角膜K-F環和血清銅藍蛋白降低。青霉胺驅銅治療配合低銅飲食可延緩疾病發展,終末期需考慮肝移植。
肝衰竭患者需嚴格限制蛋白質攝入每日0.5g/kg,以植物蛋白為主避免誘發肝性腦病。補充支鏈氨基酸制劑可改善氮平衡,維生素K注射能糾正凝血異常。每日監測體重和腹圍變化,保持大便通暢減少氨吸收。有食管靜脈曲張者應進食軟食,避免堅硬食物劃傷血管。恢復期可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但需避免疲勞。定期復查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血氨水平,出現意識改變或出血傾向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