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具體方案需根據腫瘤分期、病理類型及患者身體狀況綜合制定。
1、手術切除:
手術是局限性小腸癌的首選治療方式,包括局部切除術、腸段切除術及淋巴結清掃術。對于早期腫瘤,手術可實現根治性切除;若腫瘤侵犯周圍器官,可能需聯合多臟器切除。術后需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和影像學檢查。
2、化學治療:
常用方案包含氟尿嘧啶、奧沙利鉑、伊立替康等藥物組合,適用于術后輔助治療或晚期姑息治療。新輔助化療可縮小腫瘤體積以提高手術切除率。化療期間需監測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應,必要時調整劑量。
3、放射治療:
針對十二指腸部位的腺癌,放療可聯合化療增強局部控制效果。三維適形放療或調強放療能精準靶向腫瘤區域,減少腸道正常組織損傷。放射性腸炎是其常見并發癥,需配合黏膜保護劑緩解癥狀。
4、靶向治療:
對于HER2陽性或存在NTRK基因融合的罕見病例,可分別使用曲妥珠單抗或拉羅替尼等靶向藥物。抗血管生成藥物如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能延長晚期患者生存期,但需警惕出血和高血壓風險。
5、免疫治療:
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適用于微衛星高度不穩定型腫瘤,通過激活T細胞殺傷腫瘤。治療前需檢測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狀態,治療期間需監測免疫相關性肺炎、結腸炎等不良反應。
小腸癌患者術后應選擇低脂高蛋白飲食,分次少量進食減輕腸道負擔,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12預防貧血。康復期建議進行步行、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避免腹部受壓動作。定期復查需包含全腹部增強CT、胃腸鏡及腫瘤標志物檢測,五年內每3-6個月隨訪一次。出現持續腹痛、黑便或體重驟降時應及時就診。心理支持對緩解治療焦慮尤為重要,可參與專業腫瘤患者互助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