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炎指由藥物或其代謝產物直接或間接引起的肝臟炎癥性損傷,臨床表現為肝功能異常、黃疸或肝區不適,常見誘因包括抗生素、解熱鎮痛藥及中草藥等。
1、定義特征:
藥物性肝炎屬于中毒性肝損傷范疇,其核心特征是停藥后肝功能多可逆轉。典型病理改變包括肝細胞壞死、膽汁淤積或脂肪變性,診斷需結合用藥史、血清ALT/AST升高及病毒性肝炎排除標準。
2、常見誘因:
對乙酰氨基酚、異煙肼、利福平等藥物通過細胞色素P450代謝產生肝毒性中間體。中草藥如何首烏、雷公藤多苷所含生物堿可破壞肝細胞膜結構,長期使用抗癲癇藥丙戊酸鈉可能誘發線粒體功能障礙。
3、發病機制:
藥物代謝產物與肝細胞蛋白共價結合觸發免疫攻擊,或直接干擾膽汁酸轉運蛋白功能。部分個體因CYP2E1基因多態性導致解毒能力下降,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抑制環氧酶促使脂質過氧化物蓄積。
4、臨床表現:
急性期可見食欲減退、惡心及右上腹悶脹,生化檢查顯示ALT升高超過3倍正常值上限。重癥患者可能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腹水等肝衰竭征象,慢性藥物肝損傷可進展為肝硬化。
5、診斷要點:
RUCAM評分量表通過時序關系、危險因素等7項指標評估因果關系。肝活檢可見門靜脈區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需與自身免疫性肝炎、EB病毒感染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預防藥物性肝炎需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避免聯用肝毒性藥物。日常監測肝功能指標,出現異常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給予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恢復期適量補充維生素E、水飛薊素等抗氧化劑,高蛋白低脂飲食配合適度有氧運動促進肝細胞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