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些人吃藥前先喝一口水潤潤嗓子,有些人吃完藥之后就不會再喝水了。您知道哪些藥要大量喝水嗎?哪類藥物又要少喝水呢?服藥后,藥物會經過口腔、咽喉、食道,進入胃部、腸部,最終吸收。吃藥前先喝一口水,潤一潤咽喉和食道,藥片就不容易粘在側壁上,減少對咽喉和食道的損傷。那么不同的藥物在喝水上有什么注意事項呢?
需要大量喝水的藥物
1、對食道黏膜有損傷的藥物:阿侖膦酸鈉、氨茶堿、強的松等,服用這些藥物需喝200毫升以上的水。
2、抗生素藥物:左氧氟沙星片、阿昔洛韋等,這類藥物會導致尿中結晶增多,產生結晶尿、血尿、尿痛等,服藥期間需喝大量的水。
3、含對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藥,服用這種感冒藥會導致身體大量的出汗、脫水,需要大量喝水。
4、易口干的藥:阿托品片、山莨菪堿片等,需要大量喝水。
需要少量喝水的藥物
1、抑酸藥和胃粘膜保護劑:鋁碳酸鎂片,半小時內不宜喝水,大部分咀嚼片不宜多喝水。
2、消化道黏膜保護劑:蒙脫石散,一般喝50ml的水。
不宜喝水的藥物
止咳糖漿和甘草口服液等,這種藥物比較粘稠,容易粘附在咽喉部位,大量喝水會降低局部藥物濃度,影響藥效。一般服用這種藥物后5-10分鐘內不宜喝水。
膠囊不能剝開服用
膠囊不能剝開服用,有些藥物容易被口腔中的酶分解,導致藥物失效;對胃腸道刺激較大的藥物,剝開吃可能會引起胃痛;緩控釋以及腸溶類膠囊,也不可以剝開,會影響藥物的起效時間。
服用膠囊需要站立或坐立,更有利于膠囊的吞咽,使其快速通過食道,進入胃部,避免藥物釋放對食道和胃部造成的損傷。
健康萬家行
生活圈
疾病“魔鬼時刻”
心臟病——凌晨4:30左右;6:00-9:00
哮喘——4:00-6:00
高血壓——8:00-10:00
糖尿病——凌晨1:00-3:00
焦慮癥——15:00-18:00
心臟病
6:00-9:00點為人體血壓最高峰,血液黏稠度高,內分泌激素水平不穩定,因此多發心梗、心絞痛,中老年人居多;而凌晨4:30左右是半醒狀態,植物神經紊亂,易導致冠狀動脈痙攣、心律失常,年輕人較多。
保命建議
別起太早,睡到自然醒早晨醒來最好是服藥后再適當活動。
起床“3個半”夜間或早晨起床,睜開眼睛后繼續平臥半分鐘,再在床上坐半分鐘,然后雙腿下垂床沿坐半分鐘,最后再下地活動。
35歲以上者體檢應加檢血脂、頸動脈B超篩查血管斑塊兩項目,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
糖尿病
凌晨1:00-3:00是低血糖高發時刻,且低血糖危害比高血糖更大。低血糖癥狀表現為面色蒼白、心慌、手抖、渾身乏力、腿腳發軟。當人體處于睡眠狀態時,這些癥狀難以覺察,因而易在不知不覺中被低血糖奪去生命。
保命建議
別忽略正餐忽略正餐、延遲用餐或激烈的運動,常會引發低血糖癥。正確做法:按時進餐,適度運動。
手邊備餅干等對于低血糖,遵循15g原則:當血糖監測發現低血糖或出現渾身乏力、饑餓等癥狀時,立即進食15g碳水化合物,比如餅干、飲料或者糖果等。
高血壓
人體經過了一整晚的水分流失,來不及補充,8:00-10:00,血黏稠度為全天最高。大多數心腦血管的意外事件都發生在這個時段。
保命建議
晨醒一杯水、一口藥即使上午體檢、驗血糖需要空腹,降壓藥也必須睜眼就吃,不會影響任何體檢。
晨醒按摩按摩手腳可以減緩交感神經的興奮速度,保證血液循環通暢。
晨練在10點以后有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避免晨起后太早鍛煉。如非要鍛煉,也該在上午10點、氣溫上升以后,可避開危險時段。
哮喘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具有晝夜節律變化,一般在午夜至凌晨分泌量最低,而夜間皮質激素濃度下降,是激發哮喘發作的重要因素。
保命建議
手邊備有氣喘噴霧劑入春之后,早晚溫差較大,哮喘更易發作。手邊備有氣喘噴霧劑,一旦發作,首選吸入。
養成隨時喝水習慣避免加重缺氧、排痰困難。
減少房間過敏風險起床后別立馬疊被子,多讓被子曬曬太陽;房間保持通風;定期更換枕頭,減少灰塵、螨蟲量。
焦慮癥
所謂“日落現象”,指黃昏前后,會出現焦慮情緒或焦慮所致軀體癥狀的加重。這是體內生物鐘、內分泌激素和神經遞質濃度的周期性變化所致。
保命建議
不要總是“一個人扛”出現負面情緒時,學會示弱,向朋友、親人傾訴,把壓抑的情緒發泄出來。
吃點快樂水果香蕉、櫻桃、葡萄柚是“快樂水果”前三甲。如香蕉,其中含有的生物堿,可以振奮精神、提高信心。
吃點小零食吃點零食不僅能暫時分散人的注意力,緩解緊張、焦慮情緒,還能提供一些必需的營養素。一小塊巧克力,或者一小把堅果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