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寒并非現代醫學概念,中醫理論中多指女性因陽氣不足出現的下腹冷痛、月經異常等癥狀。判斷需結合典型體征與專業中醫師辨證。
一、典型癥狀表現:
經期下腹墜脹冷痛,熱敷可緩解;月經周期延后且經血色暗、夾血塊;平素畏寒肢冷,尤其下肢冰涼;白帶清稀量多;常伴腰膝酸軟、性欲減退。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滑,脈象沉遲。
二、體質與誘因分析:
先天脾腎陽虛體質者易發,后天因素包括長期貪涼飲冷、衣著單薄、過度節食或頻繁流產損傷陽氣。冬季癥狀加重,夏季吹空調后出現不適也屬常見表現。
三、鑒別診斷要點:
需排除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等。西醫檢查無異常但持續存在上述癥狀時,可考慮中醫辨證。建議婦科超聲及激素六項檢測排除病理性因素。
日常可觀察晨起指尖溫度,若持續低于32℃提示末梢循環不良;經前用暖水袋貼敷小腹,若疼痛明顯緩解則提示寒證。調理期間忌食生冷瓜果,推薦艾灸關元、氣海穴位,每周三次每次15分鐘。冬季可飲用肉桂紅棗茶,取肉桂3克、紅棗5枚煮水代茶。適度練習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式改善氣血循環,每日晨起練習10分鐘。癥狀持續三個月以上需至中醫院婦科進行脈診與體質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