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角膜炎通常無法自愈,需及時醫療干預。該病由單純皰疹病毒等病原體感染角膜引起,表現為眼紅、畏光、流淚及視力下降,未經治療可能導致角膜瘢痕甚至失明。
一、疾病分期與癥狀表現:
初期可見眼部異物感與輕微充血,病毒活躍期出現樹枝狀角膜潰瘍伴劇烈疼痛,反復發作可發展為地圖狀潰瘍或盤狀角膜炎。慢性期角膜混濁程度與復發次數正相關,多次發作患者角膜知覺減退明顯。
二、治療措施與預后:
急性期需使用抗病毒滴眼液如更昔洛韋、阿昔洛韋,配合角膜修復凝膠。嚴重病例需口服抗病毒藥物,角膜基質炎患者需聯用糖皮質激素。規范治療下淺層病變2-3周可愈,深層損傷需3個月以上,角膜移植適用于瘢痕致盲者。
日常需避免揉眼、強光刺激及疲勞用眼,佩戴防紫外線眼鏡。復發誘因包括感冒、創傷或免疫力下降,建議保持規律作息并補充維生素A。患者接觸過的毛巾應煮沸消毒,急性期需隔離個人用品。觀察視力變化與角膜透明度,每半年復查角膜地形圖,游泳時使用防水護目鏡,隱形眼鏡佩戴者發作期需停戴。冬季注意眼部保暖,突發眼痛需24小時內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