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患者在規范治療和嚴密監測下可以生出健康的孩子。關鍵在于病情控制程度、藥物調整方案及孕期全程管理。
一、病情穩定期的妊娠管理
輕度抑郁或經治療癥狀穩定的患者,胎兒健康風險與普通孕婦相近。建議孕前3-6個月與精神科醫生共同評估,優先采用認知行為療法等非藥物干預。若需維持用藥,可選擇舍曲林、氟西汀等妊娠安全分級B類的抗抑郁藥物,避免使用帕羅西汀等D類藥物。每周進行情緒量表監測,當出現持續情緒低落、睡眠障礙加重等癥狀時需及時復診調整方案。
二、急性發作期的風險應對
中重度未控制抑郁可能增加早產、低出生體重等風險,這與母體應激激素水平升高及營養攝入不足有關。此類患者妊娠期間需要精神科與產科聯合診療,必要時住院治療。采用重復經顱磁刺激等物理治療替代部分藥物,配合正念減壓訓練。胎兒需增加超聲心動圖檢查頻次,重點關注神經管發育情況。
三、產后特殊護理要點
產后抑郁發生率較普通產婦高3-5倍,建議分娩前制定預防方案。哺乳期用藥需選擇分泌入乳量少的藥物如西酞普蘭,避免使用阿米替林。建立母嬰同室監護制度,由家屬協助記錄嬰兒喂養情況及母親情緒變化。出現拒絕哺乳、持續哭泣等預警癥狀時,應立即啟動心理危機干預。
孕期保持每日30分鐘散步等溫和運動,每周3次深海魚類攝入補充ω-3脂肪酸。建立包含產科醫生、精神科醫師和營養師的照護團隊,每月進行血藥濃度監測和營養評估。分娩后6周內進行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篩查,嬰兒滿月時做神經行為發育評估。家屬需學習抑郁癥狀識別技巧,避免讓孕婦單獨承擔育兒壓力,共同營造穩定的家庭支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