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指甲變黑可能由外傷、真菌感染、甲下出血、黑色素瘤或藥物反應等原因引起,需根據具體表現判斷病因。
1、外傷:
趾甲受到擠壓或撞擊可能導致甲床毛細血管破裂,形成甲下淤血。初期呈紫紅色,隨時間推移逐漸變為黑褐色。通常伴隨按壓痛感,淤血會隨指甲生長逐漸向遠端移動。避免穿窄頭鞋、減少劇烈運動可預防反復損傷。
2、真菌感染:
甲癬灰指甲可能引起指甲顏色改變,常見為黃褐色或黑色。多伴隨甲板增厚、分層、易碎等改變。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是常見致病菌。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需保持足部干燥并及時進行真菌鏡檢確診。
3、甲下出血:
長期穿高跟鞋或運動過量可能導致甲板與甲床分離,形成慢性出血灶。血液氧化后呈現黑色斑塊,多位于指甲遠端。常伴有甲板凹陷或縱向嵴突,改善 footwear 選擇可緩解癥狀。
4、黑色素瘤:
甲母質黑色素細胞異常增殖可能表現為縱向黑甲,需警惕 Hutchinson 征甲周皮膚色素沉著。黑線寬度超過3毫米、顏色不均勻或短期內快速增大時,建議盡早就醫進行皮膚鏡檢查和病理活檢。
5、藥物反應:
某些化療藥物如多柔比星、抗瘧藥如氯喹或重金屬中毒可能引起指甲色素沉著。通常多個指甲同時受累,表現為彌漫性灰黑色改變。停藥后多數可逐漸消退,用藥期間需定期監測指甲變化。
建議每日用溫水清洗足部后徹底擦干,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襪和寬松鞋具。避免與他人共用指甲剪等個人物品,修剪指甲時保留1-2毫米白色邊緣。游泳、健身等公共場所建議穿著防水拖鞋。若黑甲范圍擴大、伴隨疼痛或甲周紅腫,需及時至皮膚科就診排除惡性病變。均衡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和鋅的食物有助于指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