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可通過增加喂養頻率、藍光治療、補充益生菌、暫停母乳喂養、靜脈注射白蛋白等方式加速消退。該癥狀通常由膽紅素代謝異常、母乳成分影響、紅細胞破壞增多、肝臟功能不成熟、遺傳代謝疾病等原因引起。
1、增加喂養:新生兒黃疸與膽紅素排泄不足有關,增加喂養頻率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膽紅素通過糞便排出。每日喂養8-12次,每次確保有效吮吸。母乳喂養者需觀察嬰兒含接姿勢,人工喂養可選用適度水解配方奶。
2、藍光照射:病理性黃疸需接受藍光治療,特定波長的光線能將脂溶性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異構體。治療期間需遮蓋嬰兒眼睛及生殖器,監測體溫及脫水情況。光療可能出現皮疹、腹瀉等副作用,一般24-48小時可見明顯效果。
3、菌群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會影響膽紅素代謝,補充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可改善腸肝循環。選擇嬰幼兒專用菌株,與奶液混合服用。需注意益生菌儲存條件,避免與抗生素同服。
4、暫停母乳:母乳性黃疸需暫停母乳3天,改用配方奶喂養。這與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關,該酶會使結合膽紅素重新分解。暫停期間需定時擠奶維持泌乳,黃疸消退后可恢復母乳喂養。
5、蛋白輸注:嚴重黃疸可能需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該蛋白能與游離膽紅素結合,防止其透過血腦屏障。適用于膽紅素上升速度過快或接近換血標準的患兒,需在新生兒科監護下進行。
新生兒黃疸護理需保證每日排便3次以上,可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曬太陽應選擇上午10點前,暴露四肢皮膚但避免直射眼睛。觀察嬰兒精神狀態及吸吮力,出現嗜睡或拒奶需立即就醫。母親飲食應減少胡蘿卜素含量高的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磷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