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期陰道少量出血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排查婦科炎癥、檢查激素水平、評估避孕措施、篩查器質性疾病等方式處理。可能由排卵期出血、陰道炎、內分泌失調、避孕藥副作用、宮頸病變等原因引起。
1、調整生活方式:
過度疲勞或精神壓力可能導致功能性子宮出血。建議保持規律作息,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時,避免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可嘗試冥想、瑜伽等減壓活動,觀察1-2個月經周期是否改善。期間避免攝入酒精、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排查婦科炎癥:
細菌性陰道炎或宮頸炎可能引起接觸性出血。需進行白帶常規檢查和婦科查體,若確診可選用甲硝唑栓、保婦康栓等藥物治療。炎癥可能與性生活衛生不良有關,治療期間需避免同房,每日更換棉質內褲并用沸水燙洗。
3、檢查激素水平:
黃體功能不足或甲狀腺異常會導致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建議在月經第2-4天抽血查性激素六項,包括促卵泡激素、雌二醇等指標。對于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地屈孕酮調節周期,但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4、評估避孕措施:
口服避孕藥漏服或緊急避孕藥使用后常見突破性出血。需核對服藥時間是否準確,新型避孕藥如屈螺酮炔雌醇片引起出血概率較低。宮內節育器放置初期也可能導致出血,持續超過3個月需超聲檢查位置是否異常。
5、篩查器質性疾病:
宮頸息肉、子宮內膜息肉等占位病變需通過陰道鏡或宮腔鏡確診。40歲以上女性應排除子宮內膜癌風險,異常出血伴消瘦者需行診斷性刮宮。人乳頭瘤病毒檢測聯合TCT檢查能早期發現宮頸上皮內瘤變。
建議記錄出血時間與月經周期的關系,出血期間避免使用衛生棉條。增加富含維生素K的菠菜、西蘭花等食物攝入,促進凝血功能。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若出血持續超過7天或伴隨腹痛、發熱等癥狀,需及時進行婦科超聲和腫瘤標志物檢測。圍絕經期女性出現該癥狀建議每半年復查一次子宮內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