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患者通常需要化驗血常規。血常規檢查有助于評估感染程度、監測炎癥指標變化,并為治療方案調整提供依據,主要作用包括判斷細菌感染嚴重性、鑒別合并癥風險、指導抗生素選擇等。
1、感染評估: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是判斷細菌感染的關鍵指標。丹毒作為β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皮膚淋巴管感染,多數患者會出現白細胞總數升高>10×10?/L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75%,嚴重感染時可能出現核左移現象。動態監測這些指標可反映抗生素治療效果。
2、炎癥監測:
C反應蛋白CRP和血沉ESR常與血常規同步檢測。丹毒急性期CRP多顯著升高>50mg/L,ESR加速>20mm/h,二者變化比白細胞計數更敏感。治療后若指標持續不降,需警惕深部組織感染或膿腫形成。
3、并發癥篩查:
反復發作的丹毒可能引起淋巴管阻塞導致象皮腫。血常規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提示過敏反應風險,血小板異常升高需排查靜脈血栓。合并糖尿病者出現血紅蛋白異常時,提示可能存在慢性病影響愈合。
4、用藥指導:
血常規結果直接影響抗生素療程決策。輕度感染白細胞輕度升高可口服青霉素類7-10天;重度感染白細胞>15×10?/L伴高熱需靜脈用藥。腎功能異常者需根據肌酐值調整氨基糖苷類劑量。
5、鑒別診斷:
丹毒需與接觸性皮炎、蜂窩織炎等鑒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提示過敏性皮炎,單核細胞比例升高可能為病毒感染。罕見情況下出現全血細胞減少,需排除壞死性筋膜炎等嚴重感染。
丹毒急性期建議每日飲水2000ml以上,臥床時抬高患肢促進淋巴回流。飲食宜選擇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豆制品,避免辛辣刺激。恢復期可進行踝泵運動預防血栓,穿著彈力襪改善淋巴循環。出現寒戰、高熱或皮膚壞死等表現需立即復診,糖尿病患者需加強血糖監測。日常注意足癬等感染源治療,皮膚破損后及時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