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蕁麻疹可能由紫外線過敏、光毒性反應、免疫系統異常、藥物誘發、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過避光防護、抗組胺藥物、光療脫敏、局部冷敷、免疫調節等方式治療。
1、紫外線過敏:
皮膚對UVA/UVB過度敏感導致肥大細胞釋放組胺,表現為暴露部位迅速出現風團伴瘙癢。建議選擇UPF50+防曬衣帽,避免10:00-16:00強光時段外出。
2、光毒性反應:
某些藥物四環素類、磺胺類或化妝品成分維A酸、香水與紫外線相互作用產生自由基損傷皮膚。發病時需立即停用可疑物質,并用生理鹽水濕敷緩解灼熱感。
3、免疫系統異常:
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可能誘發蕁麻疹,常伴隨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組胺藥可阻斷H1受體減輕癥狀。
4、藥物誘發:
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利尿劑氫氯噻嗪等可能干擾光代謝通路,通常在用藥后2小時內出現紅斑水皰。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
5、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光敏性疾病史者更易發病,可能與某些基因缺陷有關。這類患者需定期進行最小紅斑量測試,必要時采用窄譜UVB療法逐步提高耐光性。
日常需穿著長袖棉質衣物,陰天也需涂抹廣譜防曬霜含氧化鋅或二氧化鈦。急性發作期可嘗試燕麥浴鎮靜皮膚,避免攝入光敏性食物如芹菜、無花果。癥狀持續超過6周或出現喉頭水腫需立即就診,嚴重病例可能需要奧馬珠單抗注射或血漿置換治療。建議每年春季前進行預防性抗組胺用藥,逐步增加日曬時間建立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