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眼壓監測通常需要住院完成,但部分醫療機構提供門診動態眼壓監測服務。主要影響因素有監測設備類型、青光眼分期、患者配合度、醫院門診條件、數據解讀需求。
1、監測設備:
傳統24小時眼壓監測需使用留置式眼壓計,每2小時測量一次,住院便于夜間監測。新型無線接觸鏡傳感器如SENSIMED Triggerfish可門診佩戴,持續記錄眼壓波動曲線,但需24小時后返院取出設備。
2、疾病分期:
早期青光眼患者可選擇門診監測,若眼壓波動超過8mmHg或伴有視神經損害,建議住院詳細評估。門診監測可能與晝夜節律變化、體位性眼壓波動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下午眼壓峰值、臥位眼壓升高等特征。
3、患者條件:
門診監測要求患者能準確執行測量流程,包括自行使用便攜式眼壓計、規范記錄活動日志。認知障礙或手部震顫患者需住院由醫護人員操作,避免數據誤差。
4、門診配置:
具備24小時急診眼科服務的醫院可開展分時段門診監測,白天在門診測量,夜間通過急診科完成。基層醫院因缺乏夜間技術支持,多需轉診至上級醫院住院監測。
5、數據需求:
常規篩查可接受日間6次門診測量,若需評估降壓藥物效果或發現隱匿性青光眼,住院連續監測能獲取更完整的晝夜節律數據。
選擇監測方式前建議進行基線眼壓檢查和視野評估,監測期間保持正常作息避免劇烈運動,記錄飲水量、用藥時間等干擾因素。門診監測后需3日內復診分析數據,若發現眼壓峰值超過21mmHg或波動幅度大,應進一步住院完善房角鏡、OCT等檢查。日常注意控制咖啡因攝入,避免長時間俯臥位,高血壓患者需同步監測血壓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