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褥瘡有一定效果,尤其對早期和輕度褥瘡能起到促進愈合的作用。
一、中醫治療褥瘡的原理與方法:
中醫認為褥瘡屬于“瘡瘍”范疇,多因氣血虧虛、局部受壓導致經絡阻滯。治療以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為主。外治法常用清熱解毒類中藥煎湯濕敷,如金銀花、黃連等;膏劑外涂多選用生肌玉紅膏、紫草膏等促進創面愈合。內服中藥則根據體質辨證選用補益氣血的黃芪、當歸,或清熱利濕的茯苓、澤瀉。針灸療法通過刺激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常用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
二、不同分期的治療效果差異:
對于Ⅰ-Ⅱ期褥瘡皮膚發紅或淺表潰爛,中醫外治配合內調效果顯著,約70%患者可在2-4周內改善。Ⅲ期以上深部潰爛伴感染時,需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主要起輔助控制感染、減少滲出作用。若出現壞死組織或深部竇道,需優先清創后再配合中藥治療。伴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原發病。
日常護理需每2小時協助翻身,使用減壓墊避免骨突處受壓。創面保持清潔干燥,飲食宜高蛋白如鯽魚湯、蒸蛋羹,搭配山藥、紅棗等健脾食材。適度按摩受壓部位周圍肌肉,促進氣血運行。重度褥瘡患者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艾灸熏蒸,同時監測創面變化,若出現紅腫熱痛加劇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