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型腳氣醫學稱浸漬糜爛型足癬主要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常見誘因包括長期潮濕環境、足部多汗、免疫力低下、共用污染物品及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1、真菌感染:
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是主要致病菌,這類皮膚癬菌通過分解角質蛋白繁殖,尤其偏好溫暖潮濕的趾縫環境。感染后會導致表皮層浸漬發白、糜爛脫皮,伴隨明顯瘙癢。
2、環境潮濕:
長期穿不透氣的鞋襪或涉水作業會使足部持續處于潮濕狀態,破壞皮膚屏障功能。汗液浸泡使角質層軟化,為真菌附著創造有利條件,夏季發病率顯著增高。
3、足部多汗:
汗腺分泌旺盛者趾間濕度持續偏高,汗液中尿素和脂肪酸成分可刺激皮膚。這種微環境不僅促進真菌生長,還會引發繼發細菌感染,出現膿皰和異味。
4、免疫力下降:
HIV感染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化療患者易發生嚴重感染。免疫系統功能減弱時,皮膚局部防御能力降低,真菌更易侵入深層組織形成廣泛糜爛。
5、基礎疾病:
糖尿病患者因周圍神經病變導致足部感覺減退,同時高血糖環境利于真菌繁殖。這類患者常合并血管病變,傷口愈合延遲,可能發展成慢性潰瘍。
保持足部干燥是預防關鍵,建議選擇吸濕排汗的棉質襪子,每日更換并陽光下暴曬。公共場所避免赤腳行走,浴室地面定期用含氯消毒劑處理。飲食上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有助于增強皮膚抵抗力。出現趾縫浸漬發白時,應及時使用抗真菌粉劑保持干燥,避免搔抓導致繼發感染。合并糖尿病或免疫缺陷者需盡早就醫,防止發展為蜂窩織炎等嚴重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