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低可通過碳酸鈣D3片、阿侖膦酸鈉、唑來膦酸等藥物改善。骨密度降低的治療藥物主要有鈣劑與維生素D補充劑、雙膦酸鹽類藥物、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甲狀旁腺激素類似物、RANK配體抑制劑。
1、鈣劑與維生素D:
碳酸鈣D3片是基礎用藥,通過補充鈣元素促進骨礦化,聯合維生素D增強腸道鈣吸收。骨化三醇作為活性維生素D衍生物,適用于肝腎功能異常患者。用藥期間需定期監測血鈣水平,避免高鈣血癥發生。
2、雙膦酸鹽類:
阿侖膦酸鈉通過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骨吸收,每周一次空腹給藥需配合直立姿勢。唑來膦酸作為靜脈注射劑型,每年一次輸注可顯著降低椎體骨折風險。此類藥物可能引發食管刺激或頜骨壞死等不良反應。
3、雌激素調節劑:
雷洛昔芬選擇性作用于雌激素受體,既能增加骨密度又可降低乳腺癌風險,適用于絕經后女性。用藥期間需評估血栓形成風險,禁用于有靜脈血栓病史患者。
4、甲狀旁腺激素:
特立帕肽通過間歇性皮下注射促進成骨細胞活性,適用于嚴重骨質疏松患者。治療周期不超過24個月,可能誘發高鈣尿癥,需配合鈣劑監測尿鈣排泄。
5、RANK抑制劑:
地諾單抗通過阻斷RANKL與破骨細胞結合抑制骨吸收,每半年皮下注射一次。停藥后可能出現骨量快速流失,需銜接其他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需配合每日800-1200毫克鈣元素及800-1000IU維生素D攝入,優先選擇乳制品、深綠色蔬菜等富鈣食物。規律進行負重運動如快走、太極拳可刺激骨形成,避免吸煙酗酒等危險因素。骨密度檢測建議每年復查,出現持續腰背疼痛或身高縮短需及時評估椎體骨折風險。藥物選擇應依據年齡、骨折史、肝腎功能等個體化因素,在專科醫師指導下制定長期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