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腹瀉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益生菌、口服補液鹽、藥物治療、就醫檢查等方式改善,通常由飲食不當、腸道菌群失衡、感染、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等原因引起。
1、調整飲食:
避免攝入辛辣刺激、高脂或生冷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飲等。選擇低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饅頭、煮熟的蘋果。少量多餐減輕腸道負擔,腹瀉期間暫停乳制品攝入。記錄飲食日記有助于識別誘發腹瀉的具體食物。
2、補充益生菌:
腸道菌群失衡是常見誘因,可選用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劑。益生菌能競爭性抑制致病菌生長,修復腸黏膜屏障。建議選擇含多種菌株的復合制劑,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發酵食品如無糖酸奶、泡菜也可輔助調節菌群。
3、口服補液鹽:
腹瀉導致水分電解質丟失,需及時補充口服補液鹽ORS。按說明書比例配制,每公斤體重補充50-100毫升,分次飲用。避免單純飲用白開水或含糖飲料,以防低鈉血癥。觀察尿量及顏色,維持淡黃色為佳。
4、藥物治療:
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毒素保護黏膜,洛哌丁胺能減緩腸蠕動。細菌感染需用諾氟沙星等抗生素,但需醫生指導。微生態制劑與抗生素聯用時,需間隔2小時服用。避免自行長期使用止瀉藥,可能掩蓋病情。
5、就醫檢查:
持續腹瀉超過3天伴發熱、血便、體重下降需就醫。醫生可能建議糞便常規、潛血試驗、腸鏡檢查。腸易激綜合征需排除器質性疾病,炎癥性腸病需結腸鏡確診。兒童及老年人出現脫水癥狀應立即就診。
腹瀉期間保持腹部保暖,用暖水袋熱敷臍周。恢復期逐步增加膳食纖維,如香蕉、燕麥。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度運動增強體質。長期反復腹瀉建議定期復查腸鏡,排除慢性腸道病變。注意餐具消毒,飯前便后規范洗手,預防感染性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