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鼻竇炎真菌性鼻竇炎主要由曲霉菌、毛霉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常見誘因包括長期使用抗生素、鼻腔結構異常、免疫力低下、潮濕環境暴露及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1、抗生素濫用:
長期或不當使用廣譜抗生素會破壞鼻腔正常菌群平衡,抑制有益細菌生長,導致真菌過度繁殖。尤其是合并鼻腔黏膜損傷時,曲霉菌等條件致病菌易侵入鼻竇黏膜形成感染。需嚴格遵醫囑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調整用藥周期。
2、鼻腔結構異常:
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或既往手術導致的竇口阻塞,可能阻礙鼻竇分泌物引流,形成潮濕缺氧環境。這種局部微環境改變有利于真菌定植,常見于上頜竇及篩竇。伴隨持續鼻塞、膿性分泌物時需考慮真菌感染可能。
3、免疫功能缺陷:
艾滋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放化療患者,其T細胞介導的免疫防御功能受損,無法有效清除吸入的真菌孢子。這類患者易進展為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可能伴發熱、眶周腫脹等全身癥狀,需緊急抗真菌治療。
4、環境暴露:
長期接觸霉變谷物、腐爛植被或潮濕建筑環境,會增加吸入真菌孢子的風險。農業工作者及居住于高濕度地區人群發病率較高。真菌孢子沉積于鼻竇后,在適宜溫濕度下可萌發菌絲并分泌毒素,引發慢性炎癥反應。
5、代謝性疾病:
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狀態導致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下降,且鼻竇黏膜血管病變易形成局部缺血區。毛霉菌等嗜酸性真菌易通過破損黏膜侵入血管,引發急性暴發型感染,可能伴鼻腔壞死性病變及劇烈頭痛。
預防霉菌性鼻竇炎需保持居住環境干燥通風,定期除濕;避免長時間處于霉變物質堆積場所;控制血糖等基礎疾病;出現持續鼻塞、惡臭分泌物或血性鼻涕時應及時耳鼻喉科就診。日常可適當沖洗鼻腔,但避免過度使用抑菌洗劑破壞黏膜屏障。免疫力低下者需定期監測鼻部癥狀,必要時預防性使用抗真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