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需根據病因選擇藥物,常用治療藥物包括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胃黏膜保護劑、止血藥物及抗生素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胃出血可能由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嘔血、黑便、頭暈等癥狀。
1、質子泵抑制劑:
奧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是胃出血的核心治療藥物,通過強效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面愈合。尤其適用于消化性潰瘍或應激性潰瘍導致的出血,可降低再出血風險。需在醫生指導下規范使用,避免長期大劑量用藥引發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
2、H2受體拮抗劑:
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H2受體拮抗劑可作為輔助抑酸藥物,通過阻斷組胺受體減少胃酸分泌。適用于輕中度胃酸相關出血,但抑酸效果弱于質子泵抑制劑。腎功能不全者需調整劑量,老年患者用藥期間需監測精神狀態。
3、胃黏膜保護劑:
硫糖鋁、鋁碳酸鎂等藥物能在出血創面形成保護膜,促進黏膜修復。尤其適用于酒精或藥物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損傷,可中和胃酸并吸附膽汁酸鹽。需注意與其他藥物間隔2小時服用,避免影響吸收。
4、止血藥物:
血凝酶、云南白藥等止血藥適用于活動性滲血,通過促進血小板聚集或收縮血管達到止血效果。但需明確出血原因后使用,門靜脈高壓導致的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需聯合降低門脈壓力藥物。
5、抗生素治療: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抗生素用于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消化性潰瘍出血,需采用四聯療法根除細菌。治療期間需嚴格遵醫囑完成療程,避免耐藥性產生。用藥期間可能出現腹瀉、味覺異常等不良反應。
胃出血患者急性期需禁食,出血控制后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選擇米湯、藕粉等低纖維食物。恢復期避免辛辣、堅硬及過燙食物,戒煙酒并減少非甾體抗炎藥使用。日常需監測大便顏色,出現頭暈心悸等貧血癥狀及時復診。合并肝硬化等基礎疾病者需定期胃鏡檢查,預防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