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肺感染可能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體感染以及吸入性損傷等原因引起。
1、細菌感染:
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侵入肺部后,可引發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癥反應。細菌性肺炎常見癥狀包括高熱、咳嗽伴黃膿痰,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顯著升高。治療需根據痰培養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左氧氟沙星等。
2、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通過飛沫傳播感染呼吸道,病毒直接損傷肺泡上皮細胞導致間質性肺炎。特征為突發干咳、肌肉酸痛,血象顯示淋巴細胞比例增高。臨床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重癥需使用奧司他韋等抗病毒藥物。
3、真菌感染:
曲霉菌、隱球菌等真菌感染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CT可見特征性結節影或空洞形成,確診需通過肺泡灌洗液培養。治療需長期應用伏立康唑、兩性霉素B等抗真菌藥物。
4、支原體感染:
肺炎支原體通過黏附呼吸道上皮引發非典型肺炎,好發于青少年。表現為頑固性干咳、低熱,胸片顯示斑片狀浸潤影。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為首選治療方案。
5、吸入性損傷:
誤吸胃內容物或有害氣體可造成化學性肺炎,多見于昏迷患者或職業暴露人群。急性期出現呼吸困難、血性泡沫痰,后期易繼發細菌感染。治療需聯合支氣管肺泡灌洗及糖皮質激素干預。
預防雙肺感染需注重呼吸道防護,流感季節接種疫苗,戒煙并保持室內通風。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長期臥床者需定期翻身拍背。出現持續發熱伴呼吸急促時,應及時進行胸部影像學檢查,明確感染病原體后針對性治療。康復期可適當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飲食宜選擇高蛋白、富含維生素A/C的食物促進黏膜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