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癌是起源于腎臟實質的惡性腫瘤,主要類型包括腎透明細胞癌、乳頭狀腎細胞癌和嫌色細胞癌。腎癌的發病與吸煙、肥胖、高血壓、遺傳因素及長期接觸化學致癌物等因素相關。
1、病理類型:
腎透明細胞癌占腎癌的70%-80%,腫瘤細胞胞質透明呈蜂窩狀排列;乳頭狀腎細胞癌約占10%-15%,以乳頭狀結構為特征;嫌色細胞癌約占5%,細胞質呈嫌色性且預后相對較好。罕見類型如集合管癌則惡性程度更高。
2、危險因素:
吸煙者患病風險增加50%,煙草中亞硝胺可直接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體重指數超過30的人群發病率提升20%-40%,脂肪組織產生的雌激素和炎癥因子可能促進腫瘤生長。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會導致腎小球硬化,增加細胞突變概率。
3、典型癥狀:
早期多表現為無癥狀血尿,呈間歇性無痛性發作。進展期可出現側腹部包塊伴持續性鈍痛,約30%患者首發癥狀為轉移灶表現,如骨痛、咳嗽等。副腫瘤綜合征可能引起高血壓、貧血或肝功能異常。
4、診斷方法:
增強CT可顯示腫瘤強化特征,準確率達95%以上。MRI對靜脈癌栓評估更具優勢,PET-CT用于轉移灶篩查。穿刺活檢適用于難以鑒別的復雜病例,但存在出血風險。實驗室檢查需重點關注血肌酐和尿紅細胞形態。
3、治療策略:
局限性腫瘤首選腎部分切除術,保留正常腎單位。晚期患者可采用靶向藥物如舒尼替尼、阿昔替尼抑制血管生成。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可用于轉移性腎癌的二線治療。射頻消融適用于直徑小于3厘米的病灶。
術后需定期復查腹部影像學,建議每3-6個月進行1次CT檢查持續3年。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毫升以上,避免腌制食品及高嘌呤飲食。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控制體重指數在18.5-24之間。合并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應嚴格監測血壓血糖,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出現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或骨痛時應及時就診排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