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損傷通常需要通過MRI檢查確診,CT檢查對軟組織分辨率較低,可能無法清晰顯示半月板損傷。
1、CT局限性:
CT檢查主要針對骨骼結構顯像清晰,對半月板等軟組織分辨率有限。半月板屬于纖維軟骨組織,在CT圖像上呈現為低密度影,細微撕裂或退變難以辨別。CT更適用于評估伴隨的骨性損傷,如脛骨平臺骨折。
2、MRI優勢:
磁共振成像具有多平面成像能力和高軟組織對比度,能清晰顯示半月板的三級信號改變。矢狀位和冠狀位圖像可觀察半月板形態異常,準確判斷撕裂類型水平裂、桶柄樣撕裂等,診斷準確率達90%以上。
3、間接征象:
CT可能通過關節間隙變窄、游離骨塊等間接征象提示半月板損傷。嚴重損傷伴關節積液時,CT可見關節囊膨隆,但無法區分積液性質。骨贅形成或軟骨下骨硬化可能提示慢性半月板病變。
4、臨床評估:
McMurray試驗和Apley研磨試驗等體格檢查可初步判斷半月板損傷。關節鏡檢查是診斷金標準,能在直視下評估損傷程度,同時進行半月板修整或縫合手術。
5、檢查選擇:
急性外傷建議首選X線排除骨折,疑似半月板損傷需進行MRI檢查。慢性疼痛患者可結合超聲篩查,但深部損傷仍需MRI確認。CT在評估術后骨性愈合或人工半月板位置時有輔助價值。
半月板損傷后應避免深蹲和跳躍運動,康復期可進行直腿抬高和靜力性收縮訓練。飲食注意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促進結締組織修復,關節腫脹期需控制鈉鹽攝入。佩戴護膝提供穩定性,體重超標者需減重降低關節負荷,疼痛持續需及時復查MRI評估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