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手臂出現大片淤青通常由按壓不當、血管脆弱、凝血異常、操作技術因素及個體差異引起。
1、按壓不當:
抽血后未充分按壓針眼或按壓時間不足少于5分鐘會導致血液從血管壁滲出。正確方法是用消毒棉球垂直按壓穿刺點,避免揉搓或屈肘,凝血功能正常者需持續按壓3-5分鐘,服用抗凝藥物者需延長至10分鐘。
2、血管脆弱:
老年人或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者血管彈性降低,穿刺后血管回縮能力差。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輕微外力即可造成血管破裂,淤青范圍常超過3厘米且消退緩慢。
3、凝血異常:
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礙疾病會延緩止血過程。華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會抑制血小板聚集,使淤青面積擴大,此類患者抽血前應告知醫生用藥史。
4、操作技術因素:
穿刺時針頭斜面未完全進入血管腔可能導致血液外滲,反復穿刺會加重血管損傷。采血針型號過大如18G比細針如22G更易造成血管壁撕裂,兒童及靜脈纖細者應選用小號針頭。
5、個體差異:
女性皮膚較薄更易顯現皮下出血,肥胖者脂肪層厚可能掩蓋早期淤青。部分人群先天性毛細血管脆性高,輕微創傷即可出現瘀斑,通常伴有牙齦出血等表現。
淤青初期可冰敷收縮血管,24小時后熱敷促進吸收,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出血。日常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維生素K的菠菜等綠葉蔬菜,增強血管韌性。若淤青持續擴大伴疼痛、發熱,或反復出現不明原因瘀斑,需排查血小板減少、肝功能異常等病理性因素。靜脈采血后建議觀察15分鐘,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