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癥社交焦慮障礙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和心理評估,主要依據癥狀特征、病程標準及社會功能影響。診斷要點包括對社交場景的過度恐懼、回避行為、癥狀持續(xù)6個月以上,并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或物質影響。
1、癥狀評估:
核心癥狀表現為在社交或表演場景中持續(xù)害怕被審視,擔心出現尷尬或羞辱。典型表現包括面紅、顫抖、出汗、語速加快或思維空白,常伴隨回避行為如拒絕參加聚會、公眾發(fā)言等。癥狀需與正常害羞區(qū)分,后者不影響社會功能。
2、病程標準:
癥狀需持續(xù)至少6個月,且顯著干擾日常生活、學業(yè)或職業(yè)表現。短暫情境性焦慮如重要演講前緊張不符合診斷標準。兒童患者可能表現為哭鬧、僵住或拒絕與陌生人交流。
3、心理測評:
采用標準化量表輔助評估,如Liebowitz社交焦慮量表LSAS、社交恐懼癥量表SPIN。自評量表結合臨床訪談可量化恐懼程度,得分超過臨界值提示可能患病。需注意排除抑郁癥、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共病情況。
4、鑒別診斷:
需與廣場恐懼癥、特定恐懼癥、軀體變形障礙等鑒別。社交恐懼癥患者恐懼對象限于人際互動,而廣場恐懼癥更關注逃離困難。自閉癥譜系障礙的社交困難源于發(fā)育缺陷,而非焦慮情緒。
5、醫(yī)學檢查:
建議完善甲狀腺功能、心電圖等檢查排除軀體疾病。某些器質性疾病如甲亢、帕金森病可能模擬焦慮癥狀。藥物濫用如咖啡因、酒精或激素紊亂也需通過實驗室檢測排除。
確診后建議逐步進行認知行為治療,通過暴露療法降低對社交場景的敏感度。規(guī)律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可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配合腹式呼吸訓練緩解急性焦慮發(fā)作。日常可記錄焦慮日記識別觸發(fā)因素,避免攝入過量咖啡因和酒精。若自我調節(jié)效果有限,需及時尋求精神科醫(yī)生或心理治療師的專業(yè)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