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典型癥狀包括皮膚焦痂、高熱和淋巴結腫大。臨床表現主要有皮膚炭疽、肺炭疽、腸炭疽三種類型,嚴重者可出現敗血癥或腦膜炎。
1、皮膚炭疽:
最常見類型,占95%以上。病原體通過皮膚傷口侵入后形成無痛性丘疹,1-2天內發展為水皰,中央壞死形成特征性黑色焦痂,周圍組織水腫明顯。常伴局部淋巴結腫大和低熱,及時治療預后良好。
2、肺炭疽:
吸入含芽孢的塵埃所致,初期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如發熱、乏力。2-4天后突然出現高熱、呼吸困難、咯血,胸片顯示縱隔增寬。病情進展迅猛,病死率可達90%,需立即靜脈抗生素治療。
3、腸炭疽:
食用污染肉類導致,表現為劇烈腹痛、血性腹瀉、嘔吐。口腔和咽喉部可見潰瘍,嚴重者出現腹膜炎體征。常伴有高熱和脫水,病死率約50%。早期診斷困難,易誤診為急腹癥。
4、敗血癥:
各型炭疽未及時治療均可發展為敗血癥,表現為寒戰、持續高熱、皮膚瘀斑。血培養陽性率高,可合并感染性休克。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顯著升高,D-二聚體異常增高提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5、腦膜炎:
最兇險的并發癥,起病急驟,有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腦脊液呈血性,涂片可見革蘭陽性桿菌。病死率接近100%,幸存者多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需采用能透過血腦屏障的強力抗生素治療。
預防炭疽需避免接觸病死動物及其制品,畜牧從業人員應接種疫苗。處理可疑污染物時穿戴防護裝備,疑似暴露者可預防性服用多西環素。所有類型炭疽均需隔離治療,接觸者醫學觀察8天。恢復期患者應注意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逐步恢復體力活動,定期復查肝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