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黃連口服液喝了會尿多嗎
長沙晚報全媒體
近日,大一學生小華(化名)頭痛、流鼻涕,自行在藥店購買了治療感冒的中成藥,吃藥兩三天后感冒沒好轉,反倒出現腰部疼痛、尿頻尿多等癥狀,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查發現,小華已出現了藥物性腎損害。
許多老百姓認為,中成藥因副作用小、藥性溫和,是購藥的首選。中成藥是安全的代名詞嗎?
1感冒、補益及祛火三大類中成藥別亂用
“中成藥被亂用現象嚴重,尤其是治療感冒、補益以及祛火消炎三大類藥品。”廖建萍表示。
一些市民感冒了,只要看到是治療感冒的藥便隨意選擇。如將風熱與風寒感冒混為一談,不管癥狀如何,只要出現發熱就選用板藍根、雙黃連等清熱解毒類中成藥,此時患者如果為風寒感冒,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加重,甚至導致感冒不愈,或損傷脾胃,影響食欲,更嚴重者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與感冒中成藥一樣,在吃補益類藥品前,首先要了解清楚自身體質,根據體質合理地使用補藥,否則適得其反。“補益類藥物有補陽、補氣、補血、補陰等之不同,分別適用于不同的人群?!绷谓ㄆ急硎荆醚a益藥應遵循“虛則補之”的原則,注意“防止不當補而誤補”和避免“當補而補之不當”。補氣、補陽藥多溫燥易助火生熱,補血、補陰藥易滋膩礙胃。如六味地黃丸確有滋陰補腎的功效,但有很多人分不清自己的體質,當感到身體虛弱時,就直接拿來服用。其實六味地黃丸藥性偏涼,不適合體質虛弱、面色偏白、畏寒喜暖、四肢發涼等癥狀的陽虛病人;不適合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體態肥胖、痰濕、濕邪過重的病人。這些患者服用后不但不會起到滋補功效,反而會加重病情。
祛火類藥品也常被亂用。廖建萍介紹:“這些藥品大多屬于苦寒類藥,有的還含有毒性成分,如六神丸含雄黃、蟾酥,牛黃解毒片含雄黃。多用于實火所致的咽喉腫痛,如不加辨證濫用,或超療程使用,可能會延誤或加重病情,或出現各種不良反應,重則可能危及生命?!焙芏嗳酥灰屎砟[痛、上火發炎就會認準這些藥,當孩子出現這些癥狀時,就直接給孩子服用。
2修訂說明書明確速效救心丸孕婦禁用
近期,國家藥監局發布的多類中成藥修訂說明書顯示,六味地黃制劑新增“感冒患者慎用”這一注意事項;速效救心丸在禁忌項中增加孕婦禁用,注意事項中增加過敏體質者慎用;關節止痛膏禁忌項增加對本品及所含成分過敏者禁用、皮膚破損處禁用、孕婦禁用、哺乳期婦女慎用;麝香保心丸不良反應由1種增加至約15種,以前是孕婦及對本品過敏者禁用,修訂后的則增加了對本品及所含成分過敏者禁用。
近一年來有十余款常用中成藥說明書被修改。廖建萍介紹,速效救心丸由原來的“孕婦慎用”改為了“孕婦禁用”,這是因為速效救心丸有川芎、冰片兩種成分?!吨袊幍洹分幸幎ū袐D慎用。冰片與川芎配伍后具有行氣活血、祛淤止痛的功效,且劑型為滴丸劑,舌下含服起效迅速,服用后有導致孕婦流產的風險,不適合孕婦使用。
關節止痛膏說明書的公告中,要求在不良反應中增加皮疹、瘙癢、潮紅、過敏或過敏樣反應、用藥部位發熱、疼痛、紅腫、水皰等。
為什么小小的一個膏藥會增加這么多不良反應?廖建萍介紹,膏藥過敏最主要的原因,一是與個人體質有關,二是與藥物成分有關。關節止痛膏中含有辣椒流浸膏、樟腦、水楊酸甲酯等多種中西藥復方成分,有的成分本身具有辛辣刺激性,因此貼后可出現發熱、紅腫、水皰等;同時,膏藥基質中含有復雜的化學物質,有的人貼膠布都會出現瘙癢、皮疹,是因為對基質中的某些成分過敏造成的。
3服用多種中成藥應注意成分是否相同
為避免用錯藥,應該如何正確選用中成藥呢?“選擇中成藥前,首先要了解自身體質,常見的體質包括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淤質、氣郁質、特稟質等9種基本類型,平和質之外的8種體質類型均為偏頗體質(不健康)?!绷谓ㄆ继嵝眩蠹以谫徺I中成藥時,應在藥店執業醫師或執業藥師指導下購買,拿到藥后應將自己的病癥與藥品說明書上的適用癥狀進行比對。
中成藥使用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種情況:如含有何首烏、補骨脂、馬兜鈴、關木通、雷公藤、朱砂、雄黃等成分的中成藥,應注意監測肝腎功能;含制川烏、制草烏、制附子、雄黃、制馬錢子等毒性成分的中成藥,應注意嚴格按說明書的劑量、療程,辨證使用;含同類毒性成分的中成藥不宜同時使用,如六神丸與牛黃消炎片均含雄黃、蟾酥,用于治療咽喉腫痛;藥物組成及功效基本相同的藥物不宜同時使用,如連花清瘟膠囊與雙黃連口服液均含金銀花、連翹,均具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含西藥成分的中成藥在使用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一定要了解清楚其中的西藥成分是什么。同時服用的幾種中成藥中,若含有相同的西藥成分則不能同時服用,如感冒清片和維C銀翹片就不能同時服用。
亂用中成藥導致不良反應,該如何處理?廖建萍建議,一旦出現不良反應,首先應立即停藥,大多輕微不良反應會在停藥后消失。有的患者停藥之后,有一個恢復過程,在2至3天內逐漸痊愈。當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時,需立即到醫院就診治療。
中成藥雖然安全性較好,但不合理使用一樣會出現較多不良反應。因此建議老百姓不要聽信廣告購藥,掌握一些基本的中醫藥知識,或經咨詢醫師或藥師,對疾病的證型有初步判斷后再選擇藥物。此外,即使是補益類中成藥,也不應當作保健品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