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37.5℃屬于低熱范圍,成年人正常腋溫為36-37℃,發熱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環境干擾、生理波動或測量誤差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細菌或病毒感染是最常見原因,如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病原體刺激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導致產熱增加,可能伴隨咳嗽、咽痛或排尿不適。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檢查可輔助判斷,輕度感染可通過多飲水、物理降溫緩解,持續發熱需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
2、非感染性因素:
包括風濕免疫性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自身免疫反應或代謝異常會引起持續性低熱,可能伴有關節疼痛、心悸等癥狀。需通過抗體檢測、甲狀腺功能檢查明確病因,針對原發病治療如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抗甲狀腺藥物。
3、環境干擾:
劇烈運動、高溫環境或穿戴過多衣物可造成體溫暫時性升高。這種生理性發熱通常在休息30分鐘后恢復正常,測量時應避免在飯后、沐浴后等體溫自然偏高時段檢測。
4、生理波動:
女性排卵期、妊娠早期基礎體溫可升高0.3-0.5℃,月經周期激素變化也會影響體溫。這類波動具有周期性特點,通常不超過37.8℃且無其他不適癥狀。
5、測量誤差:
電子體溫計校準異常、測量時間不足或腋下有汗液會導致讀數偏高。建議采用水銀體溫計測量5分鐘,測量前擦干腋窩,重復測量三次取平均值。
建議保持每日同一時段監測體溫,選擇安靜狀態下測量。低熱期間可飲用菊花茶、綠豆湯等清熱飲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當進行散步、八段錦等溫和運動促進代謝,但需避免劇烈活動。如體溫持續超過3天不降,或出現頭痛、皮疹等伴隨癥狀,應及時至感染科或發熱門診就診排查結核、腫瘤等隱匿性疾病。居家護理期間注意記錄體溫變化曲線,為醫生診斷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