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牙套可能出現牙齒松動、牙根吸收、口腔潰瘍、牙釉質脫礦、顳下頜關節不適等常見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與正畸過程中的機械力作用、口腔衛生維護不足、個體適應性差異等因素相關。
1、牙齒松動:
正畸治療中牙齒移動需突破牙周膜纖維的生理限制,暫時性松動屬于正常現象。牙齒受持續矯治力作用時,牙槽骨發生吸收與重建,可能導致牙齒活動度增加。通常矯治結束后3-6個月可逐漸穩固,但存在極少數不可逆松動的風險。建議避免啃咬硬物,定期復查牙周狀況。
2、牙根吸收:
約30%患者可能出現輕度牙根短縮,與矯治力大小、療程長短直接相關。機械力刺激可能引發破牙骨質細胞活性增強,導致牙根外吸收。數字化矯治方案可降低該風險,嚴重吸收需終止正畸并采取牙體固定措施。治療前需通過錐形束CT評估牙根形態。
3、口腔潰瘍:
托槽、弓絲等裝置摩擦黏膜可引發創傷性潰瘍,常見于矯治初期。自鎖托槽系統可減少黏膜刺激,使用正畸保護蠟覆蓋尖銳部位能有效預防。潰瘍期間可用含表皮生長因子的口腔凝膠促進愈合,一般1-2周可自行緩解。
4、牙釉質脫礦:
托槽周邊清潔困難易致菌斑堆積,酸性環境導致釉質白堊斑。采用含氟正畸專用牙膏配合牙縫刷清潔,每季度接受專業涂氟處理。脫礦嚴重者需進行滲透樹脂治療,矯治結束后的牙齒再礦化過程通常需6-12個月。
5、關節不適:
咬合關系改變可能暫時影響顳下頜關節負荷,表現為張口彈響或咀嚼酸痛。功能性矯治器使用者更易發生,通過咬合板調整、關節區熱敷可緩解。持續癥狀需聯合口腔頜面外科會診,排除關節盤移位等器質性病變。
正畸期間應保持每日三次使用沖牙器及牙間刷清潔,避免碳酸飲料及高糖飲食。選擇軟毛正畸牙刷配合單束刷重點清潔托槽周邊,定期進行專業潔治。矯治結束后需嚴格佩戴保持器,前半年全天佩戴,之后逐步過渡至夜間佩戴,總保持時間建議不少于矯治周期的1.5倍。出現持續疼痛、托槽脫落等情況應及時復診,不建議自行調整矯治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