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通常需要根據病因選擇藥物,常用藥物包括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等。腸胃炎的治療藥物主要有止瀉藥、腸道益生菌、抗生素、黏膜保護劑、解痙止痛藥。
1、止瀉藥:
蒙脫石散通過吸附腸道內的病原體和毒素發揮作用,能緩解腹瀉癥狀。洛哌丁胺可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排便次數,但細菌性腸炎患者需慎用。止瀉藥適用于水樣便次數過多的情況,使用前需排除腸梗阻等禁忌癥。
2、腸道益生菌: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能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改善腹瀉和腹脹癥狀。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預防作用。益生菌制劑需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避免活性菌被滅活。
3、抗生素:
諾氟沙星適用于細菌性腸炎,可針對志賀菌、沙門菌等致病菌。阿奇霉素用于旅行者腹瀉等特殊類型感染。抗生素需嚴格遵醫囑使用,避免濫用導致耐藥性,病毒性腸炎禁用抗生素。
4、黏膜保護劑:
硫糖鋁混懸液能在消化道黏膜形成保護層,緩解炎癥刺激。果膠鉍制劑兼具保護黏膜和輕度抑菌作用。這類藥物適合伴有胃部不適的患者,需與其他藥物間隔服用。
5、解痙止痛藥:
山莨菪堿可緩解腸道痙攣引起的腹痛,但青光眼患者禁用。匹維溴銨選擇性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副作用較少。解痙藥物僅對癥使用,需排除急腹癥等嚴重情況。
腸胃炎患者應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發病期間選擇低脂、低纖維的清淡飲食,如米湯、面條等。避免攝入乳制品、辛辣食物及酒精。癥狀持續超過3天或出現高熱、血便等情況需及時就醫。恢復期可逐步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幫助腸道功能恢復,同時注意餐具消毒和手部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