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性交疼痛可通過盆底肌訓練、局部潤滑劑使用、心理疏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方式緩解。疼痛通常由盆底肌損傷、激素水平變化、心理因素、傷口愈合不良、陰道干澀等原因引起。
1、盆底肌訓練:
凱格爾運動能增強盆底肌群力量,改善因分娩導致的肌肉松弛。每天進行3組收縮放松練習,每組10-15次,持續收縮5秒后放松。生物反饋治療可輔助精準定位肌肉群,配合呼吸訓練效果更佳。堅持6-8周可顯著改善性交時肌肉協調性。
2、局部潤滑劑:
哺乳期雌激素水平下降易致陰道黏膜干燥,選用水溶性潤滑劑可減少摩擦疼痛。避免含甘油或香料成分的產品,推薦醫用級透明質酸凝膠。使用前需確認無傷口感染,配合前戲延長能提升潤滑效果。長期干澀需排查是否存在萎縮性陰道炎。
3、心理疏導:
產后焦慮和分娩創傷可能引發陰道痙攣。認知行為療法可緩解對疼痛的預期性恐懼,伴侶參與的情緒安撫很重要。逐步暴露療法從非生殖器接觸開始過渡,配合腹式呼吸放松訓練。嚴重創傷后應激障礙需轉介心理科專業干預。
4、藥物治療:
局部雌激素軟膏適用于頑固性萎縮性改變,需在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可緩解急性期疼痛,但哺乳期用藥需評估風險。神經病理性疼痛可考慮低劑量阿米替林,需注意嗜睡等副作用。所有藥物使用前需排除感染和子宮內膜異位癥。
5、物理治療:
低頻電刺激能促進盆底血液循環,加速會陰側切傷口愈合。超聲波治療可軟化瘢痕組織,適用于硬結疼痛明顯的患者。激光治療通過光生物調節作用改善黏膜彈性。需在產后6周評估后進行,10-15次為一個療程。
建議穿著透氣棉質內褲避免會陰潮濕,每日溫水坐浴10分鐘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飲食增加亞麻籽、深海魚類等富含歐米伽3食物,減少辛辣刺激攝入。恢復期采用側臥位減少盆底壓力,逐步嘗試非插入式親密行為建立信心。若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或伴隨異常出血,需婦科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或盆腔粘連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