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便秘的藥物主要包括滲透性瀉藥、刺激性瀉藥、容積性瀉藥、潤滑性瀉藥和促動力藥。常用藥物有乳果糖、比沙可啶、聚卡波非鈣、開塞露和莫沙必利。
1、滲透性瀉藥:
滲透性瀉藥通過增加腸道內水分軟化糞便。乳果糖是典型代表,屬于人工合成的雙糖,在結腸被分解為有機酸,提高滲透壓并刺激腸蠕動。山梨醇和聚乙二醇也屬于此類,適用于慢性便秘患者,但糖尿病患者需慎用乳果糖。
2、刺激性瀉藥:
刺激性瀉藥直接作用于腸神經系統,增強腸道蠕動。比沙可啶通過刺激結腸黏膜神經末梢起作用,番瀉葉和大黃等植物性瀉藥也屬此類。這類藥物起效快,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腸道依賴,建議短期應急使用。
3、容積性瀉藥:
容積性瀉藥通過吸水膨脹增加糞便體積。聚卡波非鈣和歐車前親水膠屬于此類,需配合大量飲水。這類藥物作用溫和,適合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的輕度便秘,但腸梗阻患者禁用。
4、潤滑性瀉藥:
潤滑性瀉藥通過潤滑腸壁促進排便。開塞露甘油制劑是典型直腸用劑,液體石蠟是口服代表。這類藥物適合糞便干硬難排的情況,但長期使用可能影響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5、促動力藥:
促動力藥通過調節神經遞質改善腸道蠕動。莫沙必利和普蘆卡必利是5-HT4受體激動劑,可加速結腸傳輸。適用于慢傳輸型便秘,但心臟病患者需謹慎使用。
便秘患者除藥物治療外,建議每日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如燕麥、火龍果、奇亞籽,保持2000毫升以上飲水量,并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餐后半小時進行腹部按摩順時針方向和快走等運動可促進腸蠕動。若便秘持續超過2周或伴隨腹痛、便血等癥狀,需及時消化科就診排除器質性疾病。老年人用藥需特別注意電解質平衡,避免長期使用刺激性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