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子宮肌瘤可通過藥物控制、微創手術、介入治療、中醫調理和定期隨訪等方式治療。多發性子宮肌瘤通常由雌激素水平異常、遺傳因素、炎癥刺激、細胞增殖失衡和免疫調節異常等原因引起。
1、藥物控制:
適用于肌瘤較小或癥狀較輕的患者。常用藥物包括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如亮丙瑞林、米非司酮等,通過調節激素水平抑制肌瘤生長。藥物治療需持續3-6個月,可能出現潮熱、骨質疏松等副作用,需配合鈣劑補充。用藥期間需每3個月復查超聲評估療效。
2、微創手術:
腹腔鏡或宮腔鏡肌瘤剔除術適合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手術通過3-5個小切口切除肌瘤,保留子宮結構完整,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約3-5天。但存在15%-30%的復發風險,術后需配合藥物預防復發。禁忌癥包括肌瘤過大直徑>10cm或疑似惡變。
3、介入治療:
子宮動脈栓塞術通過阻斷肌瘤血供使其萎縮,適合不能耐受手術者。術后24小時內會出現下腹絞痛,需鎮痛處理。有效率約85%-90%,但可能影響卵巢功能,45歲以上患者慎用。治療后3個月肌瘤體積可縮小40%-60%。
4、中醫調理:
針對氣滯血瘀型可采用桂枝茯苓丸,痰濕型適用蒼附導痰湯,需持續用藥3個月經周期。針灸選取關元、子宮等穴位,每周2-3次。中藥外敷用芒硝加黃酒調敷下腹,每日1次。需注意中藥與西藥的相互作用,服藥間隔2小時以上。
5、定期隨訪:
無癥狀的小肌瘤<5cm建議每6個月復查超聲和腫瘤標志物。監測重點包括肌瘤增長速度年增長>2cm需警惕、血流信號變化及CA125水平。絕經后肌瘤通常自然萎縮,若持續增大需排除肉瘤變可能。隨訪期間出現經量驟增、腹痛加劇應及時就診。
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日常應保持均衡飲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攝入,限制紅肉及高脂食品。適度進行瑜伽、游泳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保證7-8小時睡眠,調節情緒壓力。每年進行婦科檢查,40歲以上建議加做乳腺篩查。記錄月經周期變化,發現異常出血或壓迫癥狀及時就醫。術后患者需避孕1-2年,備孕前需評估子宮疤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