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痛主要表現為下肢間歇性疼痛,常見于3-12歲兒童,典型癥狀包括夜間下肢肌肉酸痛、膝關節周圍隱痛、小腿前側或大腿根部疼痛、疼痛發作無紅腫熱表現、疼痛可自行緩解。
1、夜間肌肉酸痛:
多數患兒在傍晚或夜間出現雙側下肢肌肉鈍痛,以腓腸肌小腿肚和大腿前側肌群為主。疼痛呈陣發性,持續30分鐘至2小時不等,按摩或熱敷后可緩解。這種疼痛與白天活動量增加有關,但無肌肉損傷或炎癥的客觀證據。
2、膝關節周圍痛:
約40%患兒主訴膝蓋后方或髕骨周圍隱痛,可能因骨骼生長速度超過肌腱延展性導致牽拉性疼痛。疼痛特點為位置不固定,體檢無關節腫脹、壓痛或活動受限,X線檢查通常無異常。
3、小腿前側疼痛:
脛骨部位小腿前側是常見疼痛區域,可能與骨骼快速生長時骨膜受到牽拉有關。疼痛發作時患兒常描述為"骨頭里面疼",但按壓疼痛部位不會加重癥狀,此特點可與應力性骨折鑒別。
4、大腿根部不適:
部分兒童會主訴腹股溝區域或大腿內側酸脹感,通常與髖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生長不同步相關。疼痛多為雙側性,晨起時癥狀消失,劇烈運動后可能加重,但髖關節活動范圍始終正常。
5、無炎癥體征:
生長痛區別于病理性疼痛的核心特征是發作時無紅腫熱表現,疼痛區域皮膚溫度正常,無觸痛或壓痛。疼痛呈游走性,今日左腿明日右腿,且從不影響日常活動能力。
建議家長記錄疼痛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保證孩子每日攝入足量鈣質和維生素D,可選擇牛奶、豆腐、深綠色蔬菜等食物。適度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疼痛發作時可使用熱敷袋或輕柔按摩。若疼痛持續超過6個月、伴隨關節腫脹或發熱、影響白天活動時,需及時就診排除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白血病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