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膝蓋疼可能由骨關節炎、骨質疏松、韌帶損傷、滑膜炎、痛風性關節炎等原因引起。
1、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退行性關節病變,與年齡相關的關節軟骨磨損有關。膝關節長期負重導致軟骨變薄、碎裂,關節邊緣形成骨贅。典型表現為晨僵不超過30分鐘、活動時關節摩擦感,X線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可緩解疼痛,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能改善潤滑功能。
2、骨質疏松:
骨量減少導致骨骼微結構破壞,膝關節承重區域易發生微小骨折。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吸收,維生素D缺乏影響鈣質沉積。疼痛特點為負重時加重,可能伴隨身高縮短。雙能X線吸收檢測法可確診,需聯合鈣劑、阿侖膦酸鈉等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
3、韌帶損傷:
膝關節交叉韌帶或側副韌帶因退變或外傷出現部分撕裂,常見于摔倒扭傷史。急性期表現為關節腫脹、活動受限,慢性期出現關節不穩感。磁共振成像能明確損傷程度,輕癥可通過支具固定,完全斷裂需關節鏡下韌帶重建術。
4、滑膜炎:
關節滑膜受機械刺激或炎癥因子影響產生滲出,常見于類風濕關節炎或反復勞損。膝關節呈現彌漫性腫脹、皮溫升高,穿刺可抽出淡黃色液體。超聲檢查顯示滑膜增厚,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必要時行滑膜切除術。
5、痛風性關節炎:
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腔誘發急性炎癥,多累及第一跖趾關節,膝關節受累時表現為突發劇痛、皮膚發亮。血尿酸檢測結合關節液偏振光顯微鏡檢查可確診,秋水仙堿能快速控制發作,長期需用別嘌醇降尿酸。
建議保持適度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鍛煉,每日補充800IU維生素D3和1000mg鈣。控制體重減輕膝關節負荷,疼痛期可使用手杖分散壓力。注意防跌倒措施,居家安裝扶手、保持地面干燥。飲食增加深海魚、堅果等抗炎食物,限制高嘌呤飲食。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關節畸形時需及時骨科就診。